以全世界的設計節而言,當設計展覽規模變得越來越大,勢必要增加不同屬性的展覽內容觸及不同的觀者,設計影展便是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企劃。台灣各地的設計節最早有設計影展規劃的例子,或許可追朔到2010年的高雄設計節,當中規劃了「設計能大視」內容,播放跟設計有關的電影,其後2012、13年在北部花博展覽館展出的台灣設計師週也有了設計影展-城市遊牧,不過似乎辦了幾屆便無疾而終。
截圖取自2010年高雄設計節官網
看似輕鬆有趣的設計影展卻未能在每年的設計節中持續有新的規劃,原因可能如下:
一、設計題材的電影片型有限,對一般民眾而言過多類似紀錄片的形式娛樂性太低。
二、主題過度聚焦設計,符合設計類電影的片單太少
三、設計影展不是設計節的主軸活動
四、爭取影片播放所需投入的成本過高
五、規劃設計節與影展所需的企劃邏輯不同難以推陳出新
觀察本屆高雄設計節重啟「設計影展」,找來高雄市電影館合作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是非常聰明的做法。
圖片取自高雄市電影館臉書
2004年,高雄市電影館率先舉辦了「南台灣青年音像創作聯展」,其後由各大專院校輪流舉辦、成為南部影視科系的畢業製作展演平台,甚至最後結合「青春設計節」舉辦青春影展,近年也轉型為以全國「學生電影」交流為核心的競賽影展。十幾年來舉辦過多屆高雄電影節以及國際短片競賽的高雄市電影館,無疑是南台灣電影發展的首要之地,加上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補助電影創作(以下簡稱:高雄人),並設置「影像支援中心」,結合電影製作與拍攝過程的補助,對於台灣的「城市行銷」開啟了成功的新頁,不論是楊雅喆導演所執導的《女朋友‧男朋友》,或是在臺灣創下3億票房,描述台灣日治時期嘉義農林棒球隊的台灣電影《KANO》,一直到近期的榮獲第五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血觀音》都是「高雄人」成功的補助案例,除了在口碑還是票房上都有十分亮眼的成績,於台北電影獎、金馬獎及國際影展亦有出色表現。
高雄市電影館與駁二藝術特區同隸屬於高雄市文化局,但卻以行政法人的方式讓行政單位走出體制,積極培養在地策展能量,以政治力推動設計影展,就是讓整個電影產業藉由政府機構、影視產業、觀光產業、在地資源等產生一個良性的迴圈,不只是讓電影在於地方政府的協助下,疏通許多困難的溝通管道,讓創作者能夠更穩定的產出創作,也讓創作者產製的作品能夠有個穩定的平台去做輸出。高雄市文化局以政府的力量對藝文活動做了強有力的輔助與背書,政府機構也可藉由多年舉辦活動的knowhow協助其他類似的藝文活動,由上而下推動,這樣的串連成為台灣其他地方發展藝文事業的好範例。
截圖取自2017年高雄設計節官網
開放設計影展的片單中更可發現其用心之處。設計類片單搜羅了從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AAU)畢業,近年致力於設計環境與文化認同的紀錄片導演-蔡牧民的四部執導電影:《漢字》、《時光》、《自造時代》與《設計與思考》。這四部政治正確的電影或許在各大設計影展播放已超過百次以上,但這樣以電影為載體,向一般非設計背景的觀眾傳達有關設計的知識,探討設計如何影響商業轉型等仍是值得一再品味。
片單為了顧及一般觀眾的口味,也有敘述荷蘭知名畫家文生·梵谷的傳記動畫電影《梵谷:星夜之謎》、由盧貝松執導的九零年代科幻經典大作《第五元素》,或是榮獲2017年威尼斯影展多項大獎肯定的院線強片《水底情深》。在一個設計影展裡除了有設計類片單之外,也顧及了一般消費者口味,加入了兼顧娛樂與電影美學的片單,讓一般的消費者不再覺得設計是一件高高在上的事情,或許也能期待未來設計節在規劃這些片單的時候,能著重比例增加一些在各大電影獎獲得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視覺效果等獎項的影片,讓更多對於設計有興趣的觀眾發現從電影看設計的門道。此外,因為政府力量在設計節背後支持的原因,票價是出乎意料的便宜啊,花了少少的錢就可以看到院線強片,怎麼想都值得呢!
跨年夜駁二與skylinefilms共同舉辦的屋頂電影院影展
我想不論是由設計談到電影,還是以電影回推設計,其實設計的本質都是開放的,但如何開放?怎麼開放?由誰開放?都是近幾年被討論的哉問之一。這次在高雄設計節中看到了以「開放」的心態與做法進行設計展規劃,政府機構在背後整合資源,卻能釋放最多的權力給予企劃單位及設計師帶領與執行,我認為是由官方建立起的一個最良好的示範。
YES, WE’RE OPEN.
text/張顥 Hao Zhang
editor/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攝影/張顥 Hao Zhang、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