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設計發浪在高雄設計節舉行的第二場國際設計師講座,請來近年在日本設計界頗富盛名的nosigner。最近他又將名字從太刀川瑛弼改回原來的本名——太刀川英輔,問了他原因,他笑笑說是因為家裡的關係,不過坦白說還是他原來的本名看起來習慣些,新的一年請大家繼續用「太刀川英輔」稱呼他。


其實比起Drill Design,因OLIVE計畫、東京防災、Cool Japan等計畫在台灣聲名大噪的太刀川英輔算是蠻常來台灣。不過比起他在社會設計上的著墨,去年我在日本東京平面設計殿堂 ggg gallery看到他展出的「nosigner 形狀與理由」個展,內容講述從自然萬物中的型態領略了設計的樣貌,當中與設計相關的思考脈絡深深吸引我,因此不顧日本新年期間硬是邀他來台灣舉辦講座,感謝他給我面子硬是喬出三天給我。





當天他以構成個展的幾個面向來談設計的思考。提出「如果所有的設計都是從模仿自然而出現的話」或是「設計其實是一種將自然進化無意識虛擬的行為」等假設,將設計看待為「物體生物學」,從人工物與自然物的對比,進一步找到設計發想的方法。



我一邊翻譯這場演講,一邊心裡有很多想法。我認為設計與藝術相同,需要有「脈絡」可循。不管是為了業主或自己設計,越是了解設計史演變脈絡,越能找到設計定錨的座標。太刀川在演講中強調,當你在爬梳歷史的時候,就能從當代的眼光找到演變中的「空白」,從中挖掘出設計新的可能性。
 




nosigner邊示範把咖啡結合iPhone的新設計邊問:「這合理嗎?各位?」


展覽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把iphone當作中心延伸出去的展示。太刀川更當場以簡單的手法說明了日本設計崇尚的「簡單(シンプ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比如說將咖啡與手機結合,將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合體在一起的確功能增加了,但兩者疊加起來的狀態既不美觀也很難使用。但iphone卻能將這麼多功能結合到一台小手機裡,型態仍保持簡單的幾何形。在機能往上增加的前提下,型態卻越來越「少」、越來越「簡單」,背後所隱藏的技術與研發可是一點都不簡單,這也需要設計師與工程人員協調合作才有可能發生。
 



nosigner很好笑,一邊解釋為什麼要搜集這些東西,一邊抱怨搜集這些真的是有夠累!XD
 

另外一旁所展示的橄欖樹及電風扇零件更是表達他這個想法的最好陳列。藉由分解自然物與人工物,他發現了一件事。人工物每個零件都有自己專屬的功能,所以零件數非常多、也容易被取代。但分解橄欖樹後發現只有4個零件,樹枝、葉子、果實、樹根,這四個零件卻各自擔任了複數的機能,每樣都難以被取代。他認為好的設計就是構成的要素少但每個元素都具有必須存在的複數理由。
 


我本人便是最好的斜槓青年代表啊!(無誤)
 

其實仔細想想也像是最近流行的斜槓青年般。當你越是具有複數的能力,一個人能多工處理各種面向的事情,如同優秀設計一般,也是一個優秀的人才,能適應外界諸多快速而複雜的變化,自然而柔軟地應對。

我想我們從自然能學習的事情還有很多。


原本以為這場辦在元旦,不會爆滿,但還好還是爆滿了!我真心感謝大家嗚嗚嗚



提問的朋友也是很踴躍!感謝大家!




不免俗要再曬一張我跟nosigner的帥照!




我跟你說,下次設計發浪辦日本設計師講座,不管是在哪裡,排除萬難來就對了!

 

text/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攝影/張顥 Hao Zhang、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